殯葬動態 行業動態

思考殯葬文化如何從傳統走向新生

2025-01-10 597

殯葬文化是殯葬觀念、祭祀活動、宗教信仰、殯儀葬儀、祭祀形式等社群活動中所寄託的文化含義,這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每個時代人們的信仰價值、生命價值以及社會普遍的人文習俗。 從古至今,殯葬文化一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變遷而變化。 作為一個年輕的殯葬人,我想淺談一下殯葬文化的變遷以及在現代、未來可能實現的展現形式。

在古代,殯葬文化可追溯到周朝,彼時人們有著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識,認為逝者是跨越生死阻隔的家族成員,在家族共同體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囙此古人普遍會使用棺木,有條件的還會為逝者營造大型陵墓,為祖先修建祠堂,在特定的時間,擺放供品,舉辦儀式,念誦祭文,燒香祈禱,他們希冀通過厚葬令祖先保佑子孫避禍趨福。

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清時期,人們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祭奠; 發展到近現代,經過多次改革和演變,葬俗日益捨棄傳統習俗中的糟粕之處,體現了時代進步和人們思想認識的轉變。

時至今日,葬式、禮儀、祭掃形式都逐漸文明化,習俗的改變也賦予了殯葬文化更多的呈現形式。  

在安葬形式上,越來越多的羣衆傾向選擇禮儀落葬,將傳統的喪葬形式精緻化,小型追思會也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中。 在送走親人之前,以文明守禮、盈滿溫情的儀式傾訴對親人的思念,皆是呈現對生命的敬畏之禮。 談起敬重生命,在許多年輕人的視角裏,是將自己的體驗放在至高位置,有的人提前為自己準備葬禮,邀請最好的朋友,坐在一起吃席,聊著對死亡的看法,在破而後立中逐漸變得豁達; 有的人舉辦遺物告別式,將病症確診書、寫給他人的信、無法捨棄的物品親手埋葬,通過告別,予生命以溫暖; 還有的人早早為自己的葬禮進行策劃,歌曲要活潑歡樂,色調要“多巴胺配色”,吃席也要選擇咖啡、漢堡、酸辣粉等自己喜愛的食物。 可見年輕群體對生死看得沒有那麼沉重。 那麼在未來,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更多個性化的安葬形式,結合年輕人喜愛的音樂、藝術、時尚,甚至是二次元、遊戲文化,令殯葬文化變得輕盈但同樣有分量。

在墓區設計上,越來越多的墓園選擇通過景觀與葬式的有機融合,挖掘文化意象,為新開闢的園區作詩賦詞; 同時,將傳統文化、海派文化、園區特色相結合,對墓區分別予以命名,彰顯文化和生命的聯結。 在網絡上,我們可以觀察到年輕人對於墓碑、墓形的喜好傾向,他們更容易接受生態葬,也更偏向選擇充滿創意的墓穴,如在墓穴側方雕刻棱鏡,天晴時可以折射彩虹,或者直接將墓穴雕刻成最喜歡的物品的模樣,甚至可以直接將墓穴做成二維碼的樣式,掃描二維碼,展示自己生平最偏愛、最動人的回憶。 年輕人對墓穴的大小無甚在意,他們始終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 未來我們在墓區設計上能否擁有更多創意的生態葬式,用綠色文明的管道,打造充滿“記憶之美、歸屬之感”的墓園,讓年輕人更願意來墓區祭掃?

年輕群體對於殯葬的形式和儀式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表達,除了上述提及的葬禮形式和墓穴設計,我們也可以多多考慮讓殯葬呈現形式更加符合年輕人的情感需求。 比如設計安葬紀念冊、建立情感資料庫,讓懷念逝者這件事充滿人文關懷; 在園區設計生命文化教育路線,穿插書寫願望、雕塑打卡、咖啡小憩等互動環節,吸引年輕群體駐足停留; 利用VR科技實現在虛擬空間中與親人“見面”,或通過3D列印科技讓告別的場景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