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動態 行業動態

任凱:與先行者同行

2025-01-10 483

【整理者按】2011年任凱正式踏入殯葬行業。 從業13年來,他展現出令人欽佩的學習態度和成長心態。 而在這個過程中,福壽園是他重要的學習對象,他不斷吸收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並從中汲取靈感和啟示。 與行業先行者同行,使他逐漸對行業有了自己的洞悉和卓越成績。

一、從初探到受益2011年7月13日,我正式踏入殯葬行業,之前從教20年,跨行到陌生的領域,想先了解下全國殯葬業的情况。 同時任職瀋陽市龍泉古園,也需要學習殯葬企業經營管理的模式。

最初,我不知道殯葬是什麼,進墓園還會打哆嗦,害怕。 但為瞭解行業,我和愛人8月自行前往上海福壽園,因為一入行,就聽聞福壽園是中國殯葬業做的最好的品牌。

那天考察我記憶猶新。 我愛人等在園外,而我入園後幾乎流連忘返,遲遲不走,以至於福壽園物管部安保都感到了异常,當時物管部的孫浩經理出面接待了我,非常耐心細緻地跟我介紹了整個福壽園的發展歷程和經營理念。 這次接觸,上海福壽園的優美環境、濃厚人文氣息,個性化服務使我大開眼界,更新了我對墓園的傳統看法,受益匪淺。 回去後,我和領導直言,福壽園太好了,像天堂一樣,看了都不想回去,值得我們東北墓園好好學習借鑒。

2012年,我前往上海參加全國現代公墓建設培訓班,聆聽王計生、葛千松和伊華三比特福壽園高管的授課,又一次被震撼。 伊華老師擅長品牌建設,課程中提到“讓告別變得美麗”理念,儀式不再是讀千篇一律的悼詞,而是把逝者一生的精彩故事展現出來。 理論學習之餘,我在福壽園現場觀摩了一場感人至深的人生告別會,不由得熱淚盈眶。 我認識到人生告別會不僅是為了紀念逝者,寬慰生者,同時也能教育生者珍愛生命,積極面對人生。

在上海福壽園的考察學習,為我日後墓園管理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啟示。 可以說,我現在的墓園管理經驗,以及整體理念思想完全受到上海福壽園各位老師的影響。 這個沒有一點誇大的成分。

我覺得福壽園是無私的。 殯葬行業存在一定區域競爭,福壽園願意向全國同業傳經送寶,毫無保留地把它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創新實踐的經驗,通過各種平臺讓全國墓園管理者、經營者學習。 大家一致認為,福壽園對於公墓行業是個引領,不僅引領行業思想,引領行業健康發展,也引領行業未來方向。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後,我連續一年多帶著團隊到上海福壽園學習,還把組織中層以上的幹部陸續都派往公墓培訓班這個行業“黃埔軍校”進修。

1、讓告別變得美麗我最先效仿實踐的是上海福壽園的副營產品行銷策略。 在2012年那期公墓培訓班上,伊華老師談到當年上海福壽園如何創新開展禮儀策劃和禮儀銷售方面的工作,要知道,當時全國大多數墓園營收主要依賴銷售墓地,這激起了我對副營產品行銷的深入研究。 回到瀋陽後,我探索打造了東北第一家禮儀廳,從最初的舉辦人生告別會發展到提供包括禮儀安葬、追思儀式以及私人訂制等一系列殯葬服務,不僅產生不錯的經濟效益,也贏得了眾多逝者家屬的青睞。 如今我經過兩個墓園的管理實踐,積累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行銷策略,已在公墓培訓班上從營員變身為講師。

各地福壽園陸續打造沉浸式追思廳

2、以綠色公益打造品牌“綠色生態”是當下殯葬改革工作的方向,也是殯葬企業開展工作的重要目標。 上海福壽園在推廣綠色節地生態葬方面,發揮了非常好的示範作用。 它墓園產品的小型化、生態化方面的理念和設計,幫助全國殯葬同行解讀了“生態節地”政策,並做出了兼顧經濟效益與民生利益的永續的模範產品。 某種程度上講,他們在政策解讀和文宣方面填補了政府方面的不足,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指導和支持。

更重要的是,在勇擔社會責任,用公益打造品牌這個理念,也是我從福壽園學來的。 以我們陶然寢園為例,多年來堅持做社會公益,為困難群眾提供免費安葬服務,花費其實不多,但社會影響特別大,還獲得政府和客戶的認可。 驗證了伊華老師說的,公益是企業品牌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上海福壽園公益性集體生態安葬儀式

三、始終走在行業前面的先行者福壽園作為公認的殯葬行業先行者,不僅在於發展規模和效益第一,更在於福壽園的成長軌跡、思想觀念、影響力、胸懷與氣度,以及它帶領中國殯葬行業不斷成長和發展。

1、創新模式2013年福壽園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成為“內地殯葬第一股”。 這種創新模式確實有爭議,但我覺得上市讓福壽園來到了一個更高的臺階。 福壽園得以彙聚更多社會資金和資源投入到推動行業發展變革。 他們通過收購經營管理不善甚至瀕臨倒閉的墓園,捕手後將其打造成美麗公園,幫助企業走上合規的發展軌道。 既减少了失業問題,又提升了整個中國殯葬行業發展水准。

2、科技探索近年來,福壽園在數位化產品、殯葬“元宇宙”方面的探索,可能對我們行業來說,是一種跨界的,爆炸式的,歷史性的轉折和引領。 這是基於王計生總裁和福壽園團隊的前瞻性眼光。 就像以前,我們不理解節地葬、不理解禮儀服務,現在來回看,當時雖是被“拽著走”但確實是正確的轉型。 儘管雲祭掃、雲紀念等數位化產品暫時產生不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對行業來說肯定是一個趨勢。

2024年清明發佈會展望“福壽元”

3、深耕文化除了數位化探索,福壽園在殯葬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上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我們現在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很多是從墓地中發掘的,所以殯葬有特殊的傳承作用。 福壽園建紀念館,留下上千個名人故事,對整個上海文脈的延續、激勵後人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從這個角度看,它不光是解决人生的最後一件事,也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載體,不能光從經濟效益上分析得失。

四、展望與祝福福壽園經過多年實踐,不斷摸索行業發展路徑和規律,無私傳播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勇於承擔行業責任,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我希望福壽園成為行業裏的航空母艦,繼續引領行業發展,乘風破浪